查看原文
其他

看人 | 拉姆·达斯:因“活在当下”而成名的人

云也退 云也退 2023-02-17



拉姆·达斯

因“活在当下”而成名的人


Ram Dass


年底的一桩事,是各种年卡的续费。续三年?续五年?续十年?你在一个优惠的价格和总是过长的时限面前犹豫着,想着自己或许明年就要跳槽、搬家或移居他市。但你若是拉姆·达斯的信徒,便会毫无犹豫地掏钱续费了:不需管三年五年后的自己在哪里,只需在乎——当下。

 

拉姆·达斯本名理查德·阿尔珀特,1931年生人,在他二三十岁黄金年龄就拥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、斯坦福大学博士这类显赫的身份。然而他对书斋和课堂的兴趣并不坚固,而是倾心于神秘体验。当美国进入到1960年代这一迷乱癫狂的十年时,阿尔珀特和他的哈佛同事和挚交蒂莫西·列瑞(Timothy Leary,1920—1996)一起研究致幻蘑菇和其他迷幻药物,他们在列瑞的卧室里一起吸食从蘑菇里提炼出的裸头草碱。当人们谈到“垮掉一代”、摇滚乐、民权运动这类熔炼六十年代精神气质的名词的时候,阿尔珀特能说,这里头的很多人,后来都受益于他的开创性的工作。


拉姆·达斯(最左),金斯伯格(最右)

 

致幻剂的功效,他说在于让他真正地和他自己在一起了,他身上多余的身份,像哈佛教授这类,都离他远去了。哈佛大学也确实厚道,在1963年将这两位为人师表的瘾君子一同开除。不过这时的阿尔珀特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。致幻药物对于一个想要“开悟”的人而言,只是第一步,是纯粹的外力,人关键要靠内心。不过,药物却是很合适的起点,就好比得用一个力度很大的打折活动吸引一个人入会,然后才能慢慢让他来参加其他更有深度的、商业以外的活动。“垮掉一代”的主力威廉·巴勒斯、阿兰·金斯伯格等人都曾来到纽约北部的一所公寓,在那里,阿尔珀特和列瑞开办了他们的迷幻工作室。


 

六十年代中期,美国的“反文化”已达巅峰,结合着反越战,结合着激进民权主义,放浪形骸的彻底虚无之路成为一大批人的选择。正是在这时,阿尔珀特下了致幻剂这条船,身赴印度去求取“真经”。这条道路在他而言是必走的。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古鲁(印度教宗教导师),他被赐名为“拉姆·达斯”,意思是“神之仆人”,跟他学佛、学苏菲派秘教,修习瑜伽和冥想。


 

这些和服用致幻药一样,也是极为私密的体验性实践,是除非亲身授受而难以通过普通的教学实践去学会的。“垮掉一代”的诸位文曲星,都是从五十年代起就宣扬东方思想、关注印度、日本的宗教和修行实践的人,凯鲁亚克写过《达摩流浪者》这样的纪实作品,金斯伯格自从1963年印度之行后,更是写了很多相关的文字;然而,他们在这方面的影响,却都不如阿尔珀特。阿尔珀特从印度“学成归来”,于1971年出版了他赖以立身的作品《活在当下》——“Be here now”,这是他为把自己的印度经验介绍给美国人而找到的一句完美的口号。


 

七十年代,越战结束,学潮偃旗息鼓,在反文化运动中弄过潮的人们都在失落中反思,在寻找更牢靠的精神归宿。倘若只是倡导众人都前往印度,或者介绍印度经典,阿尔珀特很难获得太大的名声(他为英译本《罗摩衍那》写过导言),但是凭《活在当下》一书,他的“拉姆·达斯”之名传遍了美国,以至于国外。他在书中写了自己跟随那位古鲁修行的经历,这是最鲜活、最打动人的,而书名本身又是那么的适合无法自拔于庸常琐日的大众。

 

在写书之前,他取得了古鲁的同意,而在之后,他携刚出炉的新书去到印度,给了古鲁,这位尚且不懂英文的印度大师,在几个月后告诉他说书中有若干细节不实,务必去掉。阿尔珀特急忙通知出版商,被告知已经印了三万本,而更多的还在加印。大师命令他“立即改正”,因为“谎言会伤害你”。


拉姆·达斯(中),金斯伯格(左)

 

这些幕后故事是他在该书成名后,在更多地谈到关于他这位印度大师的言行的时候说起的。《活在当下》在美国狂卖(至今的总销量一般认为是200万本),之后拉姆·达斯就可以顺当地出版各种谈人生、谈爱、谈道德和智慧的书。似乎很难将它们同现在所说的“鸡汤”区分开来,不过,必须承认其中所述的经验是独特的,而所讲的道理也不只是娓娓的抚慰,而会促使一个欲自我精炼的人积极行动起来。在他之后,“活在当下”甚至成为许多心灵实操课程的统称,无论是以提升专注力、倾听力、沟通力还是别的什么为主题,统统都打出了这一旗号。


 

拉姆·达斯的文字切中了凡人所躲避不开的焦虑。他被誉为“婴儿潮”一代(指二战后出生的一代美国人)的心灵导师,而他坚持从自身体验的角度出发来写作,为他赢得了信任。例如2001年,他就以一个刚刚从中风和脑溢血打击中残存下来的七旬老人的身份,出版了《接受变老》一书。不出意料,他叹息了盛行于世的“时间就是金钱”的态度,他说:我们越是深刻地实践智慧之路,探究我们存在的灵魂水平,我们就越明白,我们的文化对于日常生活的神圣的一面投入的关注是多么的少。无疑,体会这“日常的神圣”,即“活在当下”的应有之义。


 

拉姆·达斯成名后,常在加利福尼亚富人区的静修中心里,给那些白皮肤的阔佬们做讲演,不过早在研究致幻药的时代,他就实实在在地做着公益事业——从囚犯心理干预,到后来的环保促进、临终关怀,等等。许多绝境中人找他倾诉,许多迷茫的人受益于他所创办的个人发展组织。拉姆·达斯逝于12月22日,终年88岁。



本文系原创

首发《财新》

图片来自网络



往期回顾


纪德:开端人物

看人 | 施康强:静趣不恶

看人 | 演一场戏的工夫,一场戏演完了

托卡尔丘克活在自己的时间里

歌德诞辰270周年:他是如何成为完人的?

汉德克:他的文字很烧脑,他也不爱它们

除了他,谁还能把这么多哲学家请上电视?

看人 | “尼采不赞美博学,他只赞美生命本身”

看戏 | 《安魂曲》:只有一只眼睛含泪,另一只眼睛才能含笑

看人 | 对话童道明:理想主义的满血状态

看人 | 我认识的童道明

看人 | 高楼如荒岛,荒岛似高楼

看人 | 最熟悉的是欲望,而欲望随家乡被埋葬

看人 | 希尼80冥诞:好鸡蛋和坏鸡蛋滚在了一起

看人 | 像这样知耻的名人,恐怕已经绝种了

看人 | 在父亲手上留下一个清晰的牙印

昆德拉90岁:用笑声执行他对时代的终审

看人 | 奥兹归来

看人 | 作家如我,生来就是要睥睨众生的

柔软如刺:祭阿摩司·奥兹

阿摩司·奥兹,必要的哀矜

仁慈的皇帝,犹太人的保护伞

看人 | 人活着:记索尔仁尼琴百年诞辰

敬挽常宝华:闪光的只是冰山一角

看人 | 奥斯卡•拉宾:手持画笔的索尔仁尼琴

看人 | 我那亲密的而又压根不认识的姑姑伍尔夫

看人 | 纳博科夫,那个昆虫学家去教文学课了

看人 | 谢天顺,一个捧哏天然的顺溜

看人 | 师胜杰,明明白白的美学

看人 | 伍迪·艾伦,最纯种的犹太人

看人 | 鄢烈山:不识时务是种怎样的体验?

看人 | 我问问您,什么叫人?

看人 | 得有多好的命,才能活成一个妖精

看人 | 朗兹曼:纪录片的导演,动作片的人生

看人 | 高尔基150岁: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

看人 | 他走后,一等奖空缺:马尔克斯90岁

斯文·赫定今天153岁生日,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

说学逗唱之外的第五门功课:冯巩吼

光荣与浪漫,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

看人 | 他是世界名流,也是人群中一张永远木然的脸

食指:谁在让病人难为病人

看人 | 库切为什么这么酷

看人 | 波伏瓦110岁,请重温女神的美臀

看人 | 阿佩菲尔德:真实的人生里没有形容词的位置

刘瑜从“人类”降格为凡人

关云长的仪式感

侯宝林百年诞辰:相声的干净和相声的脏

看人 | 冯唐的单纯

看人 | 高莽:另一种“两头真”

看人 | 勒·柯布西耶:高等人才配住城市

看人 | 其他笑星不屑做的事,被严顺开给做了

诺奖作家库切:自律、孤僻,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| 检书

当躲闪成了艺术,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,石黑一雄就成功了

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,现在都是奢侈品

杰斐逊的“迷弟”

看人 | 1857年,波德莱尔的敌人与友人

郭柯:如何超越悲悼

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——《恶之花》首版160年记

看人 | 埃利·威塞尔与被打碎的童年

看人 | 尤瓦尔·赫拉利又来过一次中国了,你看清他的真面目了吗?

看人 | 90岁的约翰·阿什贝利,仍是那个“臭烘烘的大人”

斯皮尔伯格为何讨厌他的父亲?

感谢大卫,感谢那些正义感尚未耗尽的人

看人 | 李敖:让告别漫长一点

他是美国最危险的犹太人,而希拉里和奥巴马都是他的门徒

那个曾把相声演成长篇小说的人 ——侯耀文十年祭

看人 | 唐杰忠:捧哏的无我之境

迟来的父亲节 | 四位名声赫赫的作家,却各有丧子之痛

凤凰台上凤凰游:侯耀文逝世十年记

看人 | 吴兴华:是才子便不逢时

杨洁:站着也不挣钱,站着就是站着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